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3-30     文章来源:    浏览:

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十四五”发展规划

 


经研究所202127日职代会讨论,202128日党委会研究,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实施。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在科技创新方面

“十三五”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含科技部科技支撑、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省级项目27项(含重点研发、成果转化、留学生等);院级项目83项(含创新、支农、示范、育种工程、特色攻关、重点、博士基金、科企合作等);市级项目21项;所级项目7项。新增科研项目经费总计3995.6万元。

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农技承包一等奖1项,省农技承包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0项。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个;登记新品种8个;已审定再登记品种17个;有12个已通过田间考察(其中有2个燕麦品种等待证书下发)。有14个成果进行登记。

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12项,大同市地方标准15项。

在学报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3篇,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47篇,编写论著9部。

共有3个品种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转化。

2、在平台建设方面

“十三五”期间,我所依托农业部杂粮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农科院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和部分非税收入完成了毛家皂科研试验基地的实验室改造和毛皂试验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毛家皂试验基地科研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提升。

小南头新试验基地是因原东王庄试验基地被大同市政府征占,经大同市人民政府【2016】第33期办公会议决定,以平城区水泊寺乡小南头村、艾庄村共984.4亩土地进行置换同时给予拆迁补偿,4年来在新基地进行了部分重建工作。为今后的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5年来,我所作为牵头单位成功申报了“山西省胡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山西省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的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作物种质资源、农业环境、土壤质量和植物保护四项任务,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顺利完成监测观测任务,四项检测任务全部通过省级考核,其中农业环境考核满分。

3、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方面

“十三五”期间,我所立足于推进杂粮优势产区杂粮作物高效生产,紧扣粮食高产高效的科技需求,加强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组织实施省、市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共承担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5,产业联盟项目1,院农业产业引领5项、成果转化项目11项,总推广项目22,总经费477万元。

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广灵县、天镇县、朔城区、新荣区、云州区、岚县、怀仁市、应县、右玉等县示范种植马铃薯、谷子、黍子、胡麻、食用豆、玉米、燕麦、荞麦等新品种38个,推广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黍子地膜覆盖精量穴播,谷子机械覆膜穴播和轻简化栽培技术,胡麻垄膜沟播集雨技术,荞麦大垄双行播种技术,-菜等立体种植技术,绿豆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食用豆、马铃薯、胡麻、黍子、谷子、燕麦、荞麦等有机旱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26项,示范推广10万多亩,辐射推广300多万亩。在怀仁、忻州、长子举行了四次新品种新技术展览会,展示了我所马铃薯、胡麻、黍子、谷子、燕麦、豆类、荞麦等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8个,发放新品种新技术资料2000多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4、在人事人才工作方面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进科研人员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大学学士3人(已调动1人),累计新进管理人员7人,均为大学学士。职称晋升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晋升研究员10人、还有2人取得资格未聘,晋升副研究员19人、还有6人取得资格未聘,晋升助理研究员10人。累计参加各类管理技能培训28人(党建、财会、人事),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233人次。

5、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

“十三五”期间,我所与大同市气象局签订了杂粮农业气象试验站及科研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合作共建大同杂粮作物气象试验站及场外基地,建立寒旱区作物专业气象台,主要开展杂粮作物、粮食作物设施农业等气象观测、试验,促进杂粮学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与“国家杂粮检疫检测重点实验室(大同)”的依托单位大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订科技发展合作协议,该实验室是以杂粮为检测对象的重点实验室,任务是对杂粮及其产品开展检疫、安全卫生检测和理化保健有效成分分析等专业检测,拥有大量高端仪器设备。双方在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检测、杂粮产业科技研发、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实验室建设、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6、在保障服务工作方面

5年来,在财务管理方面除完成日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编制预决算、政府财务报告、国有资产年报、内控报告,绩效自评价报告、组织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外,20187月完成内控系统建设并运行,加强了按预算执行;2019年完成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开始执行最新政府会计制度;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公车拍卖(收入已上缴财政);配合驻院纪检组完成对山西绿惠公司、毛皂土地承包费、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的清查;省审计厅对刘惠民院长离任审计,二级单位延伸审计;省院监审处对绿元公司投资帐实不符清查等工作。

十三五期间,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我所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清查盘点。通过山西省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了包括汽车、家具、实验仪器、设备等在内的265项部分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目前仍有部分无法满足现有工作需要、无法维修或无维修价值的、因为拆迁而无法使用的资产共计1659件,账面价值合计6877639.93元的固定资产正在进行处置申请。

十三五期间,加大安保投入力度,在办公生活区安装了车辆识别门禁系统,同时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做到了办公楼和生活区的监控无死角。另外加大了全所安保工作的人员配备。同时为机要、保密室,档案室,财务出纳室等重点部门配备防盗窗、灭火器、报警器等安保设备。每年秋收季节,安排专人对科研试验基地进行值守,确保科研试验材料安全。针对办公生活区面临拆迁且职工住宅楼不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范围内的现状,为了保障广大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所里投入近30万元,对生活区主路部分路面进行了修补,新修污水主管道80米,更换污水管道245米、暖气管道230米,解决了职工冬季取暖和排污问题。同时翻修补楼顶500平方米,解决了职工房屋漏雨等民生问题。对办公生活区内闲置空地的杂草进行多次清理,减少了安全隐患。

7、在党的建设工作方面

按照中央、省委和院党委的安排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坚定坚决地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双学一跟”、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三基建设”、学习型院所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等活动。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所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参加院党委组织的处级干部学习培训班。每年“七一”,所党委都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性教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积极开展了“讲党课、讲业务、讲管理”活动,所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全所各层面讲党课讲业务讲管理。

所党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开展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党员开展党风党纪日常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和过节廉政教育。

“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省直精神文明单位和“省直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的称号。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各学科整体基础性研究不深入,杂粮、马铃薯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基础和项目链储备缺乏,杂粮、马铃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熟化配套研究的“链接”不够紧密,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较少。没有融入大同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平台,对黄花、中药材、牧草等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参与度不够。

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与灵活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精神与联合攻关协作精神的相关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尚未形成。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服务企业的意识尚未完全树立,研究与生产脱节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3、科研条件有待加强

科研设施设备更新慢,全所没有重点实验室,滞后于学科发展和科技竞争的需要。办公生活区、科研试验基地涉拆严重,科研实验条件简陋。重建工作刚刚起步,所办公实验楼被拆迁后尚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上台阶的进展水平。

4、科研领军人才缺乏

能从事与国际接轨的基础研究人才少,能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科技人员不足。学科团队小而散,尤其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职工福利待遇相对偏低,难以吸引高水平、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5、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对发展科技产业与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可进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有限,尚未建立科研与产业实现对接的有效机制,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强。利益分配和导向机制不够健全,科技人员研发与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创造性尚未充分发挥。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既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又是校院合署改革迈向新的开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期间,我所将大力开展马铃薯、黄花、特色杂粮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旱作节水等栽培模式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示范,为支撑我省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二、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牢牢把握农业公益性研究的发展方向,立足于晋北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面向杂粮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开发研究为重点,基础研究为补充,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全所资源,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研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围绕杂粮产业发展中重大公益性、共性技术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科技创新,在杂粮品种改良、品质改进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杂粮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方面再上新台阶,在马铃薯主粮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培育高产多抗新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积极融入大同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平台,适度调整学科方向围绕黄花、中药材、牧草等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研究。将高寒所建成研发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化程度高、服务三农成效显著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抓校院合署改革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特别是晋北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以研为本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取向,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所战略,营造充满活力、风正气顺的和谐环境,组建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解决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问题,为优质特色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从而全面提升高寒所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切实为推动我省科教兴农事业积蓄力量,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而做出研究所的贡献!

(三)发展定位

面向国家和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马铃薯及特色杂粮的需求,重点围绕杂粮产业发展中重大公益性、共性技术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科技创新,在杂粮品种改良、品质改进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杂粮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方面再上新台阶,在马铃薯主粮化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培育高产多抗新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到十四五末,力争把高寒所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加快推进两院一中心建设,建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创新型研究所。

(四)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能有效解决一批事关山西杂粮、马铃薯及黄花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科研成果要有新的突破;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研究方向更加切合杂粮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组织体制更加符合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凝聚一批优秀的领军人才和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科研及后勤保障更加高效有力,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主要指标:

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和提升马铃薯和特色杂粮优势,进一步拓宽和加强杂粮优种良法配套技术、高寒区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轻简化杂粮栽培技术、小杂粮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生态环境、农业生物技术、黄花和设施蔬菜等研究领域,形成具有我所特色的八大重点学科;争取12个学科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基础研究水平有所提升,在国家、省自然基金项目争取有所突破;1个学科领域进入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015个,制定地方农业标准10项以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篇以上,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成果3项以上。

成果转化与服务:主推10项重大集成技术,建立20个左右技术示范基地,争取马铃薯、谷子、燕麦、黍子、荞麦、食用豆、胡麻、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每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引进优秀人才35人,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5名;马铃薯育种创新团队力争跻身国家团队,同时打造1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以黄花团队牵头申报1个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大同花黄大同市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农业农村部国家黄花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和省农业农村厅黄花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提升9个功能研究室;力争2023年底完成小南头试验研究基地建设;“十四五”末完成全所办公、生活区整体拆迁安置工作。

科技合作与交流:巩固和拓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科技合作,力争在种质资源利用、种子种苗、生物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合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争取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上有所突破。组织举办有影响力的高层次的全国性会议35次。

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求的研究所管理制度、学术管理制度和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研究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使制度更趋健全,管理更趋规范,激励机制更趋有效,自主创新氛围更趋浓厚。

和谐研究所建设:党的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形成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后勤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所园区环境进一步美化,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三、发展与改革任务

(一)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强力支撑杂粮产业发展

马铃薯

目标任务:围绕山西马铃薯产业需求,引进、收集各类品种资源100份以上,选育出在主食化、品质需求等方面有突破的新品种35个,组装集成推广23套先进适用的栽培模式及其技术组合。

研究重点:马铃薯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组培脱毒快繁、良种基地建设、标准化栽培、贮藏加工等。

学科方向:在品种选育上,围绕主粮化和产业升级战略,在抗病、抗旱、高产基础上,重点以鲜食、全粉加工为主方向,兼顾油炸加工及特色品种,在商品性、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实现新突破。加强资源品质材料分析利用与重点亲本材料遗传规律研究。引进先进的病毒检测技术,加强组培脱毒快繁。配套绿色高效机械化栽培技术,实现农艺农机融合。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

食用豆

目标任务:选育食用豆新品种3-5个;建立食用豆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和标准;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5-20篇;申请发明专利2-3个;制定地方标准1-2个。

研究重点:针对高寒区食用豆生产中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专用品种缺乏,抗病虫能力差等问题,开展选育高产、抗细菌性晕疫病、富含高功效成份且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绿豆新品种;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豆类食品;开展选育优质高产、抗旱节水、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栽培的芸豆新品种;开展食用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研究集成各种技术创新种植模式。

学科方向:围绕食用豆新品种选育与艺机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加强食用豆种质资源评价,加大抗病虫、抗逆等性状的鉴定与评价力度,开展高抗种质的创新与应用,提升高产多抗适宜机械化生产新品种的选育水平。研究食用豆栽培生理、抗旱节水、养分高效利用等艺机一体化关键技术。对重要病虫害遗传变异、抗性资源筛选、环境友好防治等技术开展研究,建立食用豆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食用豆类除草剂药害鉴定与缓解技术研发。

大豆

目标任务:选育适合加工需要的高蛋白专用型新品种1-2个;发表各级各类论文5-10篇;申请发明专利1-2个。

研究重点:积极开展大豆种质创新工作,引进、征集优质高产、高蛋白、抗旱抗逆的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种质资源优势, 重点选育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等综合能力强的适宜机械化栽培的大豆新品种,特别是要加快选育适合加工需要的高蛋白专用型新品种;研究集成优化群体密度、水肥高效利用调控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

学科方向:围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目标,建立以合理轮作为核心,以优良品种和机械化栽培为技术载体,以绿色防控为植保措施的生产技术体系,选育适于机械化栽培的耐密植、抗倒伏、高产、高蛋白大豆等新品种。通过病虫害综合防治、除草剂安全施用等关键技术,建立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谷子

目标任务:收集外引资源300份以上,育成优质高产有突破的适宜早熟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2-3个,集成山西省谷子早熟区机艺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1-2套并推广,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5-8篇。

研究重点:研究谷子杂交育种技术,利用外引优质材料、抗病材料和本地高产、抗倒、早熟材料等多基因聚合重组,结合物理诱变、化学诱变以及生物技术等创制出高产优质多抗适宜山西省早熟区种植的谷子新材料和新品种。从株型轮回不育集团中定向培育高产优质理想株型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谷子新品种。利用现有的抗除草剂育种材料,与优质高产材料杂交,培育抗除草剂的简化栽培品种。谷子化学杀雄剂筛选及应用效果研究。山西省谷子早熟区轻简化标准栽培技术研究。

学科方向:在品种选育上,我们育种的目标是选育适宜西北早熟区商品性好、适口性好、高产稳产集优良性状于一体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以及简化栽培的抗除草剂品种,要有突破不再是高杆大穗,选育高产优质中矮杆谷子品种。

黍子

目标任务:收集外引资源500份以上,育成优质高产有突破的适宜早熟区种植的黍子新品种2-3个,集成山西省黍子机艺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1-2套并推广,申请发明专利1-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

研究重点:选育适合产业化发展需求的黍子新品种选育;黍子优质绿色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栽培因子对黍子品质的影响研究;高值黍子品种鉴选评价与优质产区研究;黍子优质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黍子病虫草害防控研究,黍子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展适宜黍子产区的高效、丰产艺机配套的播种、中耕等田间管理配套艺机配套技术研究;研究黍子机械化收获中存在的损耗大、破损率高的问题;彻底解决黍子机械化收获难以落地应用生产的关键问题。

学科方向:在品种选育上,我们育种的目标是选育适宜晋北高寒区商品性好、适口性好、高产稳产集优良性状于一体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以及简化栽培的抗除草剂品种,要有突破不再是高杆大穗,选育高产优质中矮杆黍子品种。

燕麦

目标任务:充分利用高寒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进行燕麦新品种选育。在十三五育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育种程序中杂交、回交、品鉴、品比等各项试验,筛选出优质新材料10-15个,配制新的杂交组合1500份,在配制杂交新组合中筛选出优质、丰产材料5-10个,通过山西省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2-3个燕麦新品种,扩建燕麦“功能性”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

研究重点:

1)通过远缘杂交、回交等多种杂交方式和一系列优质指标测定,培育出 比对照品种晋燕八号增产 5% 以上,优质、丰产、抗旱、抗病,蛋白质、脂肪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的燕麦新品种

2)新类型不育材料的转育:用CA不育材料与小穗朝上、穗型紧凑、颖壳开张角度大的特异型材料及其它具有不同特点的莜麦进行复合杂交、回交、选择,转育出数个小穗朝上、异交结实率高、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型不育材料,用于燕麦新品种选育。

3)用不育材料进行杂交育种:利用燕麦新型不育材料和筛选出的优质、丰产亲本材料,采取渐进式杂交,逐步将高千粒重、高蛋白质、低脂肪、丰产性状好等性状引入燕麦群体中,培育出抗旱、抗病性强、优质、丰产的遗传基础丰富、综合性状较好的新品系。莜麦不育材料的筛选和应用,为选育莜麦新品种,提高杂交成功率,加速莜麦育种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燕麦育种工作必须向“功能性”育种发展,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多方面采集资源,尽快研究培育的燕麦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旱的特点适合不同人群所需求的“功能性”燕麦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将成为最好的生产和加工原料,“功能性”新品种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显著的。

苜蓿

目标任务:收集优异牧草(苜蓿)种质资源50份以上,开展优质、耐盐碱、适宜机械化生产品种(系)培育,选育新品系2-3个,研究苜蓿绿色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控体系,研发中、低度盐碱区草地施肥及土壤高效利用技术。

研究重点:针对我国草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推广应用全链条设计,在开展草种(苜蓿)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紫花苜蓿、饲用燕麦等重要饲草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深入开展苜蓿等重要牧草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分子育种技术及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开展饲草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研究;开展重要饲草(紫花苜蓿)逆境生理与营养调控研究等。

学科方向: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创新与利用;优质、高产、多抗苜蓿新品种选育;苜蓿良种繁育技术;牧草优质、高产、抗逆遗传机制;紫花苜蓿逆境生理与营养调控研究;草地土壤养分演变特征及高效利用等。

玉米

目标任务:选育适宜我省春播早熟或极早熟种植的玉米新品种1个。筛选高产、抗低温自交系2-5个。在原有玉米育种与栽培研究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青贮玉米资源的征集引进和筛选工作,筛选适宜同朔地区及春播早熟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倒、抗病、持绿期长的新品种,并研究其优质高产种植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推广。省级以上综合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

研究重点: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自交系的筛选,也是选育新品种的难点和重点。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匮乏,特别是山西高寒冷凉区致使热带玉米种质资源难以得到利用。因此,创新抗寒种质资源,丰富抗寒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心。

青贮玉米作为饲草是全株使用,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质量也是研究的重点难点,所以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研究合理的密度、适时收获、适宜的播期和最佳的施肥量,集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是研究工作的重心。

学科方向:

普通玉米品种选育:1、以“二环系”为主结合利用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的育种手段进行自交系选育,同时对部分自交系进行改良。2、对各类种质资源进行抗寒、抗病性和农艺性状的测定,并对其进行分类。3、对各类自交系进行配合力测定。4、进行测交鉴定,品比试验筛选强优势组合,选育抗寒、灌浆能力强的高产抗病新品种。

青贮玉米:围绕市场需求,在品种选育上,以优质、高产、抗倒、抗病、持绿期长的育种目标,重点选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同时开展其播期试验、密度试验、收获期试验,测定其生物学产量,分析其青贮品质(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等方面的研究,并集成高产高效机械化种植技术,在玉米春播早熟区进行示范推广,提高养殖业粗饲料的生产水平,降低养殖业的饲喂成本 ,加强“农、牧、加”的有效结合。

油菜

目标任务:收集优异油菜种质资源30份以上,开展优质、耐旱、适宜机械化生产品种(系)培育,选育新品系2-3个,筛选一个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抗旱品种(高芥酸芥菜型油菜新品种或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选育园艺观赏型花期长的特异种质材料;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创制抗旱种质3-5份。

研究重点:针对当前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需求,对已有材料继续进行大田自然抗旱选择,筛选抗旱种质;对现有材料继续加大目标性状组合,杂交优选后代,为油菜抗旱育种提供种质材料。引进不同地区的新品种进行自然抗旱筛选优化。以筛选高芥酸芥菜型材料和低芥酸甘蓝型油菜为重点育种目标;在选育方法上,以系统选育为基础,结合辐射诱变育种,广泛引进新种质,缩短育种年限。

学科方向:油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创新与利用;优质、高产、多抗油菜新品种选育;油菜良种繁育技术;油菜优质、高产、抗逆遗传机制研究;油菜逆境生理与光合效应研究。

荞麦

目标任务: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系)12个,苗头性品系23个;建立品种繁育及示范基地23个。

研究重点:完善良繁体系,增强与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育种手段,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系)。加强荞麦栽培技术研究,做到栽培技术标准化。逐步建立“科研单位-企业-农业合作社”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模式,推进荞麦产品产业链的形成。

学科方向:引进不同的优质荞麦种质资源,加强基础性研究,为选育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常规育种为主要手段,结合理化诱变、生物技术育种等,加快育种进程,改良荞麦品质(提高黄酮含量),培育新品种(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开展荞麦栽培技术研究及机械化措施的应用。

胡麻

目标任务:围绕山西胡麻产业需求,引进、收集各类品质资源,选育出筛选适合机械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抗旱优质品种3-5个,组装集成抗旱节水、抗逆减灾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3套,发表论文8-10篇。

研究重点:抗旱优质胡麻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重点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旱、抗病优质品种、功能性加工品种;开展胡麻良种复壮、育种材料提纯、保纯,原种生产等技术研究。

胡麻诱变育种及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研究:探索开展胡麻物理、化学诱导等育种技术研究。探索开展胡麻早熟、高油、高亚麻酸、高木酚素、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状遗传解析以及优异基因发掘,为建立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胡麻绿色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大力开展以提高胡麻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逆能力,适应机械化耕作的轻简化技术及综合增产技术研发及应用。

胡麻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无公害和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学科方向:开展适合产业化开发的优质胡麻新品种的引进筛选,重点开展高含油、高亚麻酸、抗旱优质胡麻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开展抗旱节水、抗逆减灾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示范推广,重点开展旱作保苗增产技术、覆膜抑蒸、均衡合理施肥、杂草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示范研究及集成。开展机艺结合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研发及示范,重点开展胡麻全程机械化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展高产优质加工专用胡麻新品种选育、胡麻有机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绿色原料基地建设规程,为胡麻产业链条的延伸打好基础。

(二)大力发展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

2020713日召开的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暨产业扶贫推进大会上,依托山西农业大学,院址选在高寒所建设的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由武宏文市长和廖允成书记亲自进行了授牌;730日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和赵春明校长共同在我所对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进行了揭牌。“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是大同市委、市政府联合山西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研究院将整合(联合)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黄花研究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围绕大同黄花产业发展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标准化生产、有机植保、精深加工、功能成分挖掘、智能装备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等协同创新研究,为大同黄花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目标任务:围绕大同黄花产业发展,开展黄花(萱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利用及适宜大同地区栽培和优质高产适宜加工的黄花菜新品种选育。建立黄花菜规模化种植、高效施肥、绿色植保、采收分级、品质检测等指标和流程,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服务当地。

研究重点:对大同地区黄花菜的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影响黄花菜产量的影响因素,确立提高黄花菜质量和产量的目标及关键技术;研发黄花菜专用肥配方,筛选适合大同黄花菜种植的黄花专用肥,提高黄花菜品质,减少落蕾;集成一套集黄花菜专用肥、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田间杂草防控一体化的大同黄花菜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大同地区黄花菜标准化种植、抗旱节水种植示范基地。

学科方向:围绕大同市黄花产业标准化种植工作需求,通过摸底调查,主要开展黄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研究;黄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三)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推进两院、一中心建设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习总书记视察山西特别是视察大同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由山西农业大学和大同市政府在已挂牌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基础上,合作筹建大同市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大同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重要精神,开展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为大同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1、继续做好“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

继续加大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专项计划的选派人员力度,扩大科技服务人员队伍规模,努力发挥和扩大其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帮助当地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创建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培训一批农民技术员,推进当地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继续做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和定点扶贫工作。

2、构建新型创新与转化协作体系

加强与各县(区)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合作,重点做好以我所为技术依托的现代农业园区、绿色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的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各县(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紧密合作,建立定点、长期的技术服务合作关系,帮助和引导共同致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围绕大同市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布局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并根据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农时、农情、地域特点,不断丰富、充实培训内容,精心设计载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依托我所试验示范基地(站),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建立产学研联盟,在全省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技术推广网络,形成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之成为科研、开发、示范、推广以及农科教结合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五)全面加强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职工办公、生活区拆迁安置工作

1、新建小南头科研创新基地

根据原试验基地建筑面积及其附属物和未来科研创新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和重建,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良好、创新能力一流的专业性试验创新基地。利用原东王庄试验基地建(构)筑物补偿资金在小南头由市住建局代建2400平米基地运转楼,利用大同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小南头试验基地科研实验田的田间工程。

力争在2023年底彻底完成小南头科研创新基地重建工作。

2、友谊北街办公生活区

抓住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选址在高寒所这一契机,积极与大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根据大同市委、市政府及校党委确定的一揽子解决高寒所涉拆问题的方案逐条进行解决,力争在2024年彻底解决办公、生活区的整体拆迁安置工作。

3、建成山西农业大学具有晋北农业特色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结合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和一揽子解决高寒所涉拆问题的方案,在小南头试验基地、毛家皂试验基地及新建的科研实验办公楼的设计规划中,适度规划建设学生宿舍、教室及餐厅等学生实习、实训所必备的基础条件,预计建成能满足100名学生左右的实习、实训基地。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1、人员结构

高寒所人员结构“十四五”期间得到尽一步优化,实现在编职工进一步减少,减轻省财政负担,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增加,计划到2025年底高寒所总人数减少6人,专业技术岗85人,工勤岗26人,管理岗14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硕士43人、大学55人、大专5人、高中及以下17人。年龄结构为35周岁以下30人、3650周岁43人、51周岁以上52人。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为:二级3人、三级5人、四级10人,副高36人,中级21人,初级以下10人。

2、人才培养与引进

“十四五”期间计划引进科研人员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学士2人,累计新进管理人员2人。职称晋升方面,“十四五”期间累计晋升研究员5人、晋升副研究员10人、晋升助理研究员14人。累计参加各类管理技能培训30人(财会、人事、党建),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260人次。

3、人才评价与激励

在吸收人才方面,在省、校吸引人才办法的基础上,所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博士来所上班,给予独立办公室、符合职称晋升的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配套科研项目10万元(分三年下达)、一定的住房补贴(每月1000元,付给三年)四项措施,并到大同市积极争取相关吸收人才的配套资金和补贴。激励政策主要以学校制定的为主,再根据自己所的实际情况加以配套。

4、人事工作

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全所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每月考勤的工作中实现公开化、智能化、精准化、无纸化,全所职工档案整理、岗位变动、工资变动审批、法人年检、残疾人年检、年度统计报表工作及其它日常报表、数据等人事工作实现快速化、准确化、无误化。并按时做好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助其它科室做好统计报表工作,争取在人事工作中实现“零上访”“零事故”。

5、离退休人员服务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争取使每一位退休职工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慰问困难职工、困难老党员、困难职工遗属、老领导、老专家、劳模,奖励关心高寒所环境卫生的老职工。为退休职工资格认证提供服务,及时将上级部门有关老干部方面的精神传达到退休人员微信群。

(七)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

1、加强和扩大对外科研合作

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院校、机构、企业的合作交流空间。着力加强与全国大专院校、企业的合作研究,尤其是名院、名校、名企的合作研究,借力提升我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做大优势学科,做强新兴学科;继续加强与兄弟院所、外省农业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重点在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着力抓好科技合作项目、共建中心(实验室)的开展和运作,对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协同攻关。

2、建立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

依托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外部科研资源,建立稳定的人员互访和交流制度,形成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培训,条件成熟时承办相关的学术会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所讲学,加强科研人员的互派互访;重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本土化,为我所用。

(八)全力做好后勤保卫工作

配合拆迁安置工作,完成小南头土地整理及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的重建,做好后勤服务、后勤保障工作,为广大职工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科研环境。建立和完善依法、科学、规范、长效的安全防范体系,保卫人员要以《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条例》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安全第一、依法治理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全所安全综合治理管理责任,做好防范,化解风险,营造安乐祥和的工作氛围。

(九)扎实推进和谐研究所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全所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风气,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继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我所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把握新形势下干部职工思想上的新动态、新变化、新要求,做好全所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职工文明素质。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文明职工评选活动,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全所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规划对指导我所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将规划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做好我所发展规划与省、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建立稳定的联动机制,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及信息的共享,为规划实施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明确责任分工

要根据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各科室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及各科室和研究团队负责人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

(三)强化实施保障

要积极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构建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坚持制度管理、流程办事,提升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障 “十四五”规划的高标准执行。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地址:山西大同市迎宾东路18路 邮编:037008
电话: 0352-5168774 0352-5168764 传真:0352-5168774 0352-5168764   站点维护: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